发布时间:2023-05-19浏览次数:202
中新网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 孙自法)翼龙的中空骨骼结构只是为减重以飞行适应吗?骨壁相对较厚这一特征是准噶尔翼龙类的“独门绝技”吗?……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蒋顺兴团队对采自中国热河生物群距今1.3亿年左右地层中的翼龙化石材料进行深入研究,最新发现并建立一翼龙新属种——“华北克拉通翼龙”,相关研究结果还挑战了包括上述两个问题在内的古生物学界对翼龙的多项传统认知。
中国热河生物群约1.3亿年前地层中发现的翼龙新属种——“华北克拉通翼龙”化石标本。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这项重要翼龙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Cell)旗下Heliyon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蒋顺兴副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介绍说,热河生物群被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很长时间以来,翼龙化石仅发现于中晚期,其早期一直到2022年才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但仅保存有一侧翅膀和右侧脚部,研究者将其归入鸟掌翼龙类。此次研究的华北克拉通翼龙是热河生物群早期第二件翼龙标本,虽然也不太完整,但保存有部分中轴骨骼和大部分的右侧翅膀。
论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蒋顺兴副研究员介绍翼龙新属种“华北克拉通翼龙”化石发现及研究成果。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华北克拉通翼龙翼展约1.8米,是一个中等体型的古翼手龙类的成员,具有第一翼指骨近端的腹侧面有一个大的神经孔、乌喙骨与肩胛骨关节处不膨大这两个自有裔征,并具有五方面特征组合:一是近方形的胸骨板;二是乌喙骨与胸骨关联的关节面凹,且具有向后侧的膨大;三是肱骨近端肱骨头和三角肌嵴上缺少突起;四是肱骨略长于翼掌骨;五是第一和第三翼指骨近等长。
基于这些特征,研究团队鉴定建立梳颌翼龙科的新属种华北克拉通翼龙。这件化石标本上除保存有该翼龙外,还同时保存有热河生物群的狼鳍鱼、东方叶肢介和三尾类蜉蝣等3种代表性生物。
本次研究发现的“华北克拉通翼龙”化石正型标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 供图
蒋顺兴指出,长期以来,作为飞行爬行动物,翼龙像鸟类一样具有骨壁薄、内中空的骨骼结构,一直被认为是对飞行行为的一种适应,最常被解释为飞行时减轻自身体重的需要。此外,在翼龙类群中,准噶尔翼龙类传统上被认为是一种骨壁特别加厚的类型,也是其鉴定特征之一,曾有研究者认为准噶尔翼龙类的骨壁加厚是对频繁起飞的一种适应性特征。
本次研究的华北克拉通翼龙不属于准噶尔翼龙类,却具有较大的骨壁相对厚度,这使研究团对上述传统观点产生怀疑,由此综合已公开的翼龙骨壁相对厚度数据,并补充大量准噶尔翼龙类及中国其他翼龙化石的信息,共计获得143组数据。
蒋顺兴表示,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团队发现翼龙骨壁相对较厚这一特征并不是准噶尔翼龙类所独有,而是广泛分布在侏罗纪繁盛的“喙嘴龙类”(非翼手龙类)和一些时代相对较早的翼手龙类中,并且在多个已知的翼龙型类中也具有类似的骨壁相对厚度较大的特征,因此,骨壁相对较厚应该是翼龙类的一个原始特征。
实际上,除翼龙种类不同骨壁相对厚度不同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到骨壁的相对厚度,包括同一骨骼的不同部位也存在明显的厚度差别,而同一骨骼的同一部位在从幼年到成年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也会有相对厚度的变化。
“华北克拉通翼龙”第二翼指骨骨干位置组织切片,显示其相对较厚的骨壁以及不完整的生长停滞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 供图
此外,翼龙同一个体中不同骨骼也会有相差较大的骨壁厚度变化。本次研究发现,不仅骨壁相对较厚不能作为准噶尔翼龙类的鉴定特征,准噶尔翼龙类的骨壁也不都是较厚,如肱骨和桡骨的骨壁就相对较薄,这一现象也存在于现生飞行脊椎动物蝙蝠中。从材料力学性能上分析,一根中空的均质管,其厚度越薄抗扭性越强。
“所以,准噶尔翼龙类的肱骨和桡骨骨壁的相对变薄很可能也是类似于蝙蝠对飞行的适应,增加其在鼓翼飞行过程中骨骼的抗扭性,而不只是为了减轻体重。”蒋顺兴说。
翼龙类群骨壁相对厚度统计直方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 供图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汪筱林研究员强调,研究团队对华北克拉通翼龙和准噶尔翼龙的最新研究,虽然对于长期以来认为翼龙骨壁变薄只是为了减轻体重这一传统观点提出挑战和全新解释,但已灭绝的翼龙和现生的蝙蝠、鸟类等飞行动物,它们的骨骼向骨壁薄、内中空结构演化,大的方向为减重适应飞行是毋庸置疑的。(完)
中新网柏林12月2日电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2023年结业典礼2日晚在柏林举行。中心教学培训部老师、学员以及学员家人欢聚一堂,祝贺学员们取得的可喜成绩,共叙师生情谊,共话中国情缘。
中心主任孙勤航在致辞中表示,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自成立以来坚持开展高质量、多样化的汉语教学及中国文化兴趣培训班,由于疫情原因过去三年的培训课程和结业典礼只能在线上举行。今年以来,中心各项教学培训工作逐步恢复正常,除了继续保留线上汉语课程外,汉语、太极、古筝、舞蹈、烹饪等线下培训班已顺利开展,得到学员们的积极参与和高度赞誉,取得了丰硕成果。
图为当晚学员进行的太极拳表演。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供图
她介绍,2023年中心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教学部为德国学生开办了多场形式新颖的“中国文化体验课”活动,为德国民众举办了古琴艺术、京剧艺术、走近中国城市等主题文化沙龙活动,深受来宾们的欢迎与喜爱。孙主任向来宾们传达了中国政府自2023年12月1日起对德国等六国实行单方面赴华访问停留15天内免签证的新政策,欢迎在场的德国学员及家人朋友去中国旅游,领略中国秀美壮丽的湖光山色和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发展,品尝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感受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
结业典礼上,师生们共同观看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活动集锦视频,分享世界各国朋友学习、体验中国文化的精彩时刻。
本次结业典礼的汇报演出节目由各班师生精心准备,汉语高级班学员艾薇琳及尤尼斯担任主持人。
古筝班学员安德首先以《高山流水》开场,汉语班老师徐臻及学员佩特拉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夜雨寄北》《江雪》等四首唐诗。舞蹈《声声慢》由舞蹈班老师王嘉慧携学员们表演,充分展现了中国江南女子的温婉柔美。儿童汉语班学员埃尔文朗诵了《悯农》和《红日圆圆》。
古筝班学员安德演奏《高山流水》。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供图
接下来,汉语班学员乌维清唱了《让世界充满爱》。汉语班小学员海琳带来的诗歌朗诵《春雪》和《下雪了》完美融入柏林雪天的意境中。紧随其后是太极班学员们带来的太极拳24式和汉语班小学员雷安德的武术表演。汉语班学员莫里兹为大家带来海子的现代诗朗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由舞蹈班师生带来的古典扇舞《象王行》压轴出场,将整个演出氛围推向高潮。
儿童汉语班学员埃尔文朗诵。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供图
汇报演出结束后,孙勤航向老师及参演学员们赠送礼物表示感谢和祝贺,结业典礼在掌声和欢呼声中落幕。
师生等合影。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供图
学员们纷纷表示,本次结业典礼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聚会,从数月前师生们就已开始精心策划准备,非常感谢中心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当晚的节目展现了学员们的学习成果和优秀才艺,大家充分感受到了中心大家庭的温暖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当晚中心厨师精心准备了美味菜肴,师生们品尝着美食,热情地交流,一起欢度美好时光,期待明年再度相聚。
据介绍,柏林中国文化中心2024年将继续开设高质量的汉语班以及各类文化兴趣培训班,开展演出、展览、讲座、沙龙、电影、旅游推介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欢迎各位朋友们继续关注并积极参加中心举办的各项活动。(完)